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 000 000)》的电子版,绘制祁连山地区植被分布矢量数据,祁连山地区共涉及9个植被型组和46个植被型。
采集时间 | 1980/01/01 - 2000/12/31 |
---|---|
采集地点 | 祁连山地区 |
海拔 | 1040.0m - 5993.0m |
数据量 | 2.4 MiB |
数据格式 | shp文件 |
数据空间分辨率(/米) | 1:1 000 000 |
数据时间分辨率 | 20年 |
坐标系 | WGS84 |
投影 | Albers |
本数据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 000 000)》,该图研制开始于1983年,2004年完成,2007年完成数字版发行,其内容包括全国60个分幅,共计11个植被型组、54个植被型,反映不同优势植被群落的分布规律及其地带性。祁连山地区涉及I46、I47、I48、J46、J47、J48、K46和K47共计8个分幅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 000 000)》的矢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data.aspx?DATAID=122)。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 000 000)》的矢量数据,利用祁连山地区矢量边界,进行裁剪和字段调整,得到祁连山地区植被分布数据。
本数据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 000 000)》,反映的是上世纪80-90年代植被情况。
# | 编号 | 名称 | 类型 |
1 | 2021ZDKT0004 | 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成效评价研究 | 其他 |
# | 标题 | 文件大小 |
---|---|---|
1 | Qilianshan_vegtype.rar | 1.0 MiB |
2 | Vegtation pattern_QilianMountains_Guide_数据说明.docx | 1.4 MiB |
# | 时间 | 姓名 | 用途 |
---|---|---|---|
1 | 2025/02/17 01:01 | 韦* |
用于课题论文中的祁连山研究区概况图的绘制
|
2 | 2025/02/15 22:25 | 高*虹 |
论文题目: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作为输入数据模拟青藏高原地区的生产力和生物量
论文类型:学术型论文
导师姓名:杨保
|
3 | 2025/02/08 22:53 | 张*慧 |
尊敬的数据管理部门:
您好!我是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目前正在进行关于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保护对策的课程论文写作。
祁连山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土壤生态系统,它们是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祁连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威胁和挑战。为了准确评估祁连山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明确生态环境退化的关键因素,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对策,我急需获取祁连山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如物种种类、数量、分布等)和土壤质量数据(如土壤肥力、酸碱度、质地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综合分析,我将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量化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并找出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研究成果将为祁连山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具体的建议,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恢复和发展。
我保证会妥善使用这些数据,遵守相关的数据管理规定。希望贵部门能够批准我的申请,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
4 | 2025/02/06 00:59 | 王*雪 |
论文题目:基于Landsat影像的甘肃省植被时空变化监测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对比研究结果分析祁连山研究区植被种类及其分布情况
论文类型:遥感植被监测
导师姓名:徐雅晴
|
5 | 2025/01/13 19:00 | 刘*言 |
论文题目:祁连山国家公园森林植被水分利用效率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数据分析
论文类型:论述类
导师姓名:牛赟
|
6 | 2025/01/08 17:42 | 高*虹 |
论文题目:祁连山植被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 提取祁连山地区自然植被的区域
论文类型:全日制学位论文
导师姓名:杨保
|
7 | 2025/01/06 18:17 | 邵*彦 |
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针对祁连山生态效应开展相关研究
|
8 | 2025/01/06 17:54 | 赵*玄 |
申请下载祁连山地区的植被数据用于流域水文模型数据输入。
|
9 | 2024/12/26 19:15 | 唐*茜 |
学习ARCGIS课程,老师要求,课堂需要。
|
10 | 2024/12/25 01:17 | 奥*毛 |
尊敬的数据作者您好,我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博士生奥馨毛,导师为陈仁升研究员,想向您申请数据以作科研用,研究方向主要为青藏高原地区的遥感植被多样性分析,感谢您的分享!
|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05- 备案号:陇ICP备2021001824号-21
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730000, 电话: 0931-4967592,0931-496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