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为1991-2000年砚瓦川流域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径流站的试验观测断面为大型抛物线型量水堰,观测方式为人工观测。主要包括砚瓦川流域逐日平均流量数据、逐日平均含沙量数据、逐日平均输沙率数据、洪水水文要素摘录数据、逐次洪水测验成果数据。
采集时间 | 1991/01/01 - 2000/12/31 |
---|---|
采集地点 |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砚瓦川流域 |
海拔 | 980.0m - 1340.0m |
数据量 | 500.5 KiB |
数据格式 | excel表格 |
数据时间分辨率 | 分 |
坐标系 |
人工定时观测,非汛期基流采用2段制,即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汛期基流采用4段制,即2时、8时、14时、20时各观测一次,汛期时段6~9月。 (1)水位观测:在抛物线量水堰上部左侧设侧壁式水尺组观测水尺编号、水尺读数。汛期、非汛期基流定时观测,洪水期或者水位变化急剧期,在读取控制起涨、峰顶、落平和其它水位涨落重要转折点水位的前提下,大致按水位变化均匀布设测次,峰顶附近不少于3次,一般单峰不少于11次,落平后30min到1.0h观测一次,要求能测得各次峰、谷和完整的水位变化过程。(2)泥沙观测:采用水边一点法取沙。洪水期取沙次数以能控制住含沙量变化过程为原则,水沙峰不一致或含沙量变化剧烈时,测次需适当增加。水样处理全部采用置换法处理。
(1)流量计算:用观测水位推算流量,计算公式为Q=20.89H²,Q:流量,单位:m³/s;H:水位,单位:m。(2)含沙量计算:用公式p=ws/v*1000计算含沙量,p:实测含沙量,单位:kg/m³; v:水样容积,单位:cm³;ws:水样中干沙重,单位:g。
观测数据整编录入过程中经过四级人工校核,分别是制表,初校,复校,审核,以确保数据质量。
# | 标题 | 文件大小 |
---|---|---|
1 | 12-砚瓦川逐次洪水测验成果表.xls | 75.0 KiB |
2 | 2.砚瓦川逐日平均流量表.xls | 133.0 KiB |
3 | 4.砚瓦川逐日平均含沙量表.xls | 89.5 KiB |
4 | 6.砚瓦川逐日平均输沙率表.xls | 96.0 KiB |
5 | 9-砚瓦川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xls | 107.0 KiB |
# | 时间 | 姓名 | 用途 |
---|---|---|---|
1 | 2024/09/12 21:43 | 薛*旭 |
论文题目:地形起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机制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使用wrfhydro模型黄土高原内小流域的土壤水分数据,需要小流域出口的径流数据做模型验证,需要该小流域径流数据
论文类型:硕士学位论文
导师姓名:张宝庆,优青获得者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2 | 2024/06/23 00:21 | 杜*林 |
论文题目:变化环境下泾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的防控措施研究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模拟与验证
论文类型:博士论文
导师姓名:吴磊教授
|
3 | 2024/06/14 17:56 | 监**心 |
论文题目:黄土高塬沟壑区砚瓦川流域径流泥沙时间序列分析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数据分析
论文类型:科研
导师姓名:无
|
4 | 2024/05/30 22:04 | 赵*企 |
用于探究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对水沙碳关系的影响
|
5 | 2024/05/25 19:30 | 魏*升 |
论文题目:深度学习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模拟验证
论文类型:
导师姓名:
|
6 | 2024/05/06 19:24 | 塞* |
我是来自内蒙古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的研一研究生塞夫,希望能用贵机构的数据进行基于混合深度模型的黄土高原河流水量及沙量的预测模型的构建以及准确性验证,实验所发表文章类型为期刊文章,我的导师为内蒙古工业大学数据学院刘广文副教授,现在有一项项目支持,项目为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名称为基于深度学习的淤地坝防洪预警模型研究,批准号为JY20230040,项目负责人为刘广文。希望能通过贵机构的砚瓦川流域气象降水和径流泥沙数据为径流量和泥沙预测做出相对准确的模型。
|
7 | 2024/03/01 19:03 | 张*萱 |
论文题目:黄土高塬沟壑区典型城郊流域场次洪水污染物来源解析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分析砚瓦川流域次洪尺度水沙变化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导师姓名:田鹏
|
8 | 2022/04/07 23:23 | 钟*倩 |
需要用砚瓦川流域径流泥沙数据集对砚瓦川流域进行HEC-HMS模型的验证及率定,后用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严格保密数据,遵守相关协议。
|
9 | 2020/12/04 00:17 | 张*香 |
论文题目:黄河中游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和互相增益的协调关系,深入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直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并探索影响这些相互关系的驱动因素,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总体效益/保证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供给,从而为生态系统服务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类型:博士学位论文
|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05- 备案号:陇ICP备2021001824号-21
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730000, 电话: 0931-4967592,0931-496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