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风电场、光伏电站生态气候效应和环境影响评价研究(2018YFB1502800)”项目产出的数据成果正式在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www.ncdc.ac.cn) 发布并提供下载,热忱欢迎广大科研工作者关注并获取数据。
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高晓清研究员牵头负责,并联合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华新天力能源气象科技中心、清华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同实施。项目以“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为导向,开展“风电场局地生态气候效应事实与机理”“光伏电站生态气候效应事实与机理”“大规模风能太阳能开发的气候效应情景预估”“风电、光伏行业典型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气候环境约束下我国风电和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对策”等研究,以期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和行业清洁生产提供有效科学支撑。
在全球大规模开发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背景下,为了全面认识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的生态气候效应,本项目旨在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观测和研究,揭示这些新能源设施对气候、生态系统及环境的影响机理。项目利用地面定位观测、地基遥感、无人机和卫星遥感等多种探测手段,针对海上和陆上风电场,开展综合观测和调查,分析风电场对气候要素、近地面能量水分循环、土壤性质、植物群落、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发展完善了风电场参数化方案,揭示了不同应用场景风电场局地气候效应机理。同时,通过光伏电站内外对比观测,厘了清湖陆光伏电站对局地气候影响的事实,确定了其陆面过程特征,发展了光伏电站参数化方案,揭示了局地气候效应机理。此外,采用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和动力降尺度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可能变化,形成了高分辨率气候情景,阐明了未来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布局的气候影响及其不确定性。基于终点破坏模型,构建了适用于我国风电、光伏行业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模型方法,开展生命周期评价,判识了行业环境影响、碳排放关键环节,为低碳发展、节能降耗及环境影响评估提供技术参数及意见建议。项目基于风电光伏发电潜力评估技术,考虑消纳时空适配性,提出了互补发展的消纳措施与规划策略提出了基于气候影响约束下的发展布局建议,综合考虑发展布局、气候效应、产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研究了相应政策措施与规范化、健康发展激励策略。该项目通过多手段综合观测和研究,旨在揭示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对气候、生态系统及环境的影响机理,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提供科技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将为优化选址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可再生能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05- 备案号:陇ICP备2021001824号-21
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730000, 电话: 0931-4967592,0931-496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