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WorldView-4卫星数据以及GLC_FCS30-1985_2020地表监测数据,对研究区荒草二三圩区、蒿子圩、汪波东荡等典型蓄滞洪区下垫面地理实体信息进行解译和分析,获得了研究区域的基础地理高程信息和下垫面土地类型信息。其中:WorldView-4卫星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15m,土地利用类型数据GLC_FCS30-1985_2020地表监测数据分辨率为30m。经过分析可以为蓄滞洪区的合理规划、有效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同时为蓄滞洪区洪水精细化模拟模型构建提供了数据支撑。
采集时间 | 1985/01/01 - 2020/12/31 |
---|---|
采集地点 | 长江下游典型蓄滞洪区 |
数据量 | 427.8 MiB |
数据格式 | *.adf,*.txt |
数据空间分辨率(/米) | 30m,15m,1m |
坐标系 | WGS84 |
投影 | Albers Equal Area Conic Projection System |
地理高程信息来自与Landsat和WorldView-4。其中Landsat是美国陆地探测卫星系统,成功地向地面输送了大量的、高质量的地球表面信息的观测数据。目前最新的Landsat-8卫星携带两个传感器,分别是OLI陆地成像仪和TIRS热红外传感器,一共有11个波段,波段1-7,9-11的空间分辨率为30米,波段8为15米分辨率的全色波段,卫星每16天可以实现一次全球覆盖。WorldView-4卫星是DigitalGlobe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于2016年11月搭乘美国擎天神5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重采样0.13m。其有着超高的分辨率,全色分辨率达到31厘米;同时其多光谱分辨率能够达到1.24米,并且具有高定位精度以及在多种影像采集模式下的超大储存容量。
土地利用数据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利用1984-2020年所有Landsat卫星数据(Landsat TM,ETM+和OLI)生产的1985年-2020年全球30米精细地表覆盖动态监测产品。该产品沿用了2020年基准数据的分类体系,共包含29个地表覆盖类型,更新周期为5年。
针对GLC_FCS30-1985_2020地表监测数据,运用ArcGIS栅格重分类工具,将主要覆盖类型分为多个类别,分别为建筑、林地、水体、水田、耕地、草地等;针对Landsat-8卫星数据,对影像进行重采样处理以改正输出影像的像元偏差,以此来建立新的图像矩阵,通过双线性内插法对图像重新采样,利用ArcGIS栅格处理中的波段合成功能,选取2、3、4波段进行真彩色波段合成,再将多光谱图像8波段全色图像进行融合处理,使其具有较高分辨率。
数据研究整理发现荒草二三圩、蒿子圩、十八联圩蓄滞洪区内,耕地为第一大类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水体或水田,最少是建筑。2020年所有蓄滞洪区中耕地面积占比最大的是十八联圩,约为93.9%,最小的是蒿子圩,约为67.6%;水体和水田、建筑面积占比最大的均是蒿子圩,约为27.6%、4.4%,最小的均是十八联圩,仅占4.5%、1.1%;荒草二三圩中林地面积占比大于蒿子圩和十八联圩。与实际情况贴合。同时研究所获取的地理高程信息也与实际相符,因此,本数据集可作为典型蓄滞洪区评价分析的可靠基础数据。
# | 编号 | 名称 | 类型 |
1 | 2021YFC3000100 | 长江下游洪涝灾害集成调控与应急除险技术装备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 | 标题 | 文件大小 |
---|---|---|
1 | 蓄滞洪区土地利用数据 | |
2 | 蓄滞洪区地理高程数据 |
# | 类别 | 标题 | 作者 | 年份 |
---|---|---|---|---|
1 | 专利 | 基于虚拟河道替代闸孔泄流计算的蓄滞洪区洪水调度方法及系统 | 云兆得、刘勇、赵亚军等 | 2024 |
2 | 成果 | 蓄滞洪区防洪-生态联合优化调度管理系统V1.0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刘勇等 | 2024 |
3 | 成果 | 蓄滞洪区洪水调度模拟与分析处理平台V1.0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刘勇等 | 2024 |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05- 备案号:陇ICP备2021001824号-21
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730000, 电话: 0931-4967592,0931-496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