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比分析不同精细度下垫面对洪水模拟的影响,选取2020.7场次洪水,以荒草二圩、荒草三圩为研究对象,分别搭建了不同精细度的二维蓄滞洪区模型,并对襄河口、晓桥站、晋集闸3个典型测站逐小时的水位(单位:m)进行模拟,模拟洪水在蓄滞洪区内的演进过程,并统计最终的洪水淹没经济损失,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其中,高精细度的二维蓄滞洪区模型采用了12.5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数据作为模型支撑地形数据,同时以面积更小的非结构网格对地形进行剖分,而较低精细度的二维蓄滞洪区模型采用了应用较为普遍的30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数据,其网格单元的面积也相对更大。
采集时间 | 2020/07/01 - 2020/07/31 |
---|---|
采集地点 | 长江下游典型蓄滞洪区 |
数据量 | 171.7 KiB |
数据格式 | *.xlsx,*.log |
坐标系 |
本数据集数据来源自针对典型蓄滞洪区所构建的一维、二维水动力学模型运行结果。有一定可靠性。
基于河道断面及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构建了滁河流域一维河道和二维蓄滞洪区耦合的蓄滞洪区洪水精细化模拟模型。并选取1991.6、2015.6和2020.7总共3场次洪水作为模型输入,并结合了蓄滞洪区分洪损失核算和不同精细度下垫面的洪水模拟对比,最终通过所构建的模型模拟后得到对应的结果数据集。
从一维河道模型率定结果来看,滁河干流典型测站模拟水位过程与实测水位过程比较接近,模拟得到的最高水位与实际值相差最大不超过0.3m,滁河干流典型测站模拟值和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平均值均小于5%,表明所建河道一维模型精度较高。
从蓄滞洪区的洪水模拟结果来看,1991.6、2015.6和2020.7总共3场次洪水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分析变化趋势整体一致,表明模型计算结果较为可靠。
从蓄滞洪区的分洪损失核算结果来看,2015.6和2020.7场次洪水中,荒草二圩、三圩蓄滞洪区模拟计算洪灾损失与实际情况误差低于10%,表明模型计算结果较为可靠。
# | 编号 | 名称 | 类型 |
1 | 2021YFC3000100 | 长江下游洪涝灾害集成调控与应急除险技术装备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 | 标题 | 文件大小 |
---|---|---|
1 | 滁河流域典型测站2020.7场次洪水一维水动力学模型模拟数据集 | |
2 | 滁河流域典型测站2020.7场次洪水二维水动力学模型模拟数据集 |
# | 类别 | 标题 | 作者 | 年份 |
---|---|---|---|---|
1 | 专利 | 基于虚拟河道替代闸孔泄流计算的蓄滞洪区洪水调度方法及系统 | 云兆得、刘勇、赵亚军等 | 2024 |
2 | 成果 | 蓄滞洪区防洪-生态联合优化调度管理系统V1.0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刘勇等 | 2024 |
3 | 成果 | 蓄滞洪区洪水调度模拟与分析处理平台V1.0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刘勇等 | 2024 |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05- 备案号:陇ICP备2021001824号-21
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730000, 电话: 0931-4967592,0931-4967596